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导师信息» 植物保护研究所» 彭德良

彭德良

文章来源: | 作者: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14-11-25 | 【 字体:    

       彭德良,研究员,1963年生于湖南长沙。1984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原华中农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获农学硕士学位,2001年中国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线虫病害课题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首席专家。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病原线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线虫学会执行理事,《植物病理学报》编委,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技术学会生物安全分会理事, 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专业委员会理事。1993.8-1994.2在意大利农业线虫研究所从事植物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合作研究;1994.5-1995.5作为Darwin Fellow 在英国CABI国际寄生虫研究所从事植物线虫多样性和系统学研究;2000-2005年先后多次在比利时农业研究中心作物研究所从事重要植物线虫分子诊断技术的合作研究和进修学习。
       彭德良研究员从事植物线虫和线虫病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30年,主持和参加国家“973”、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863”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烟草局项目等项目20多项,开展了重要作物线虫病害快速诊断、抗性、生物学、生物和化学防治、风险分析及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发现了禾谷孢囊线虫、菲利普孢囊线虫等6个孢囊线虫新记录种和4个新种,研发了孢囊线虫、根结线虫和穿孔线虫的特异性检测技术和LAMP技术16项,发现小麦孢囊线虫7个新的危害区域,明确在我国16个省市500多个县市6000万亩小麦上发生危害,阐明了小麦孢囊线虫的高温滞育、低温刺激孵化、初春侵染、生活史一年一代等,首次研制出新型种子药剂处理防治孢囊线虫新技术。国际上率先开展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寄生致病基因的研究,克隆出线虫致病新基因20多个,开展RNAi 介导的基因功能研究;引进优异小麦种质资源1000余份,筛选鉴定了抗孢囊线虫的资源30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均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成果奖6项目,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SCI文章4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